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
形态特征:
该种与米象极其近缘,外部形态十分相似,雄性成虫阳茎及雌虫“Y”形骨片的形状为两个种最主要的区分特征(见检索表)。
生物学特性:
在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1~2代,在中原地区3~4代,亚热带地区可达6~7代。主要以成虫越冬。当气温下降到15℃以下时成虫不再活动,进人滞育。成虫用喙在粮粒表面做卵窝,在每个卵窝内产1粒卵,然后用黏液封口。 卵期一般为3~16天,幼虫期13~28天,前蛹期1~2天,蛹期4~12天。幼虫有4龄。在27℃及66%~72%的相对湿度下,1~4龄幼虫的历期分别为3.6天、4.7天、4.8天、5天。玉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~34℃,最适温度为27~31℃;发育的相对湿度范围为45%~100%,最适相对湿度为70%。
与米象相比,玉米象的抗寒力比较强。 因此,该种在我国的分布大大向北延伸。据Bodenheiner推测,在月平均温度为3℃的地区,米象的生存即受到限制。
从食性上比较,玉米象喜食大粒谷物,如玉米;而米象则喜食小粒谷物,如大米。从行为上比较,玉米象更善飞,而米象较少飞翔。
经济意义:
玉米象为储粮的头号大害虫,对多种谷物及加工品、豆类、油料、干果、药材均造成严重危害。在适宜的条件下,粮食储藏期所造成的质量损失在3个月内可达11.25%,6个月内可达35.12%。
分布 国内各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);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。据报道,仅发现米象而无玉米象的国家有:阿尔及利亚,阿拉伯,多米尼加,埃及,厄瓜多尔,危地马拉,伊拉克,黎巴嫩,斯里兰卡,智利,塞浦路斯,巴布亚新几内亚,尼加拉瓜,巴拉圭,索马里,津巴布韦,利比亚,毛里求斯,摩洛哥,西班牙,瑞典,土耳其。
2019年11月16日 17:50
ꄘ0